河南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(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·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)
 日期:2023-03-19   浏览:2284   来源:南京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-官方网站  返回列表

麦苗碧绿,麦田如波,河南省延津县一眼望不到头的麦子,长势喜人。

“再过半个月,全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就能基本建成。”站在地头,望着火热的项目建设场面,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志刚振奋不已。
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习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,要严守耕地红线,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,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。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“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”“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”。

作为粮食生产大省,河南连续6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,去年夏粮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。如何进一步落实责任、扛稳重担?河南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总书记嘱托,坚持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,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,加强良种研发和农技推广,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,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。

提高建设标准,完善管护机制

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

切割石料,修建石桥护栏;群众监督,地头人来人往……延津县塔铺街道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,施工进入收尾阶段。

“县里成立专班,每天调度,每周盘点,每天都争分夺秒加油干。”杨志刚说,受益于中央财政直达资金和专项债券资金保障,每亩建设标准从原来的1500元提高到4000元,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。

升级版的高标准农田,好在哪?

放眼四周,崭新笔直的马路直通地头,纵横交错的水渠加装衬砖;每60亩地设一个灌溉机井,每隔30米建一个节水灌溉出水栓,“田成方、林成网、旱能浇、涝能排”。

杨志刚介绍,示范区规划绿色小麦、良种繁育等4个特色区域,重点改造原有的路、桥、渠、井,改良土壤,提升地力,种植农田防护林,“单是浇地,就有5种模式”。地里加装农业智能装备,可以实时监测空气温度、风力级别、土壤湿度等情况,并传输到县级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平台,随时分析、调度。

“高标准农田提高了产量,降低了风险。”新乡市隆嘉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张建国说,公司从2010年到延津县流转、托管土地,生产小麦。那时路难走、渠不通,每150亩才有一眼井。经过两轮高标准农田建设,他们流转、托管的农田从7000多亩增加到3万亩,每年向收购企业提供的小麦从3000多吨增加到1.4万吨,每斤小麦收购价2元多,比市场价高出一大截。

河南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,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.61亿亩以上,在截至去年底建成8330万亩高标准农田基础上,力争到2025年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,粮食产能达到1400亿斤。

高标准建良田,“三分建,七分管”。河南各地探索建后管护“田长制”,农田管护“网格长制”,完善管护机制,落实管护主体、责任、内容,确保长期发挥效益。

在宝丰县赵庄镇吴庄村,村党支部书记吴书听每天一早便到地头查看农田设施。“俺是‘田长’,保护好高标准农田是职责所在。”吴书听介绍,一旦发现有设施损坏,他便用手机拍照上报,当天就有专人修缮。

宝丰县按照“谁受益、谁管护”的原则,设置“四级田长”,构建了政府主导、群众主体、社会参与“三位一体”长效管护机制。

漯河市探索把农田工程设施分为乡、村、变压器(台区)三级网格,并设立“一长三员”——网格长由种粮大户、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或村干部担任,管护员由责任心强、有管护能力的村民担任,监督员由村组干部、老党员等担任,农技员由技术人员担任。目前,全市1190个行政村落实管护人员1460人,48个农业乡镇落实维修人员526人,确保高标准农田建成一亩、管好一亩。

培育农业良种,提升农技服务

强化农业科技支撑

粉质仪测定新品系面粉的面筋强度,记录耐搅拌时间……走进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神农种业实验室,一项面筋强度测定实验正在进行。

“通过实验可以清楚知道,哪些种子长出的小麦磨成面粉,更适合做面条,哪些更适合做面包。从市场需求出发,培育更优质的小麦品种,推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神农种业实验室小麦科研团队副研究员周正富说,“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,‘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’。投身种业科技,正当其时。”

新乡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种子基地。2018年,国家级科研平台——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于此。2021年,河南省聚合全省优质种业科研资源,成立神农种业实验室。

河南省全力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,开展核心种源等15项核心技术协同攻关。作为“中原农谷”核心区,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围绕种业全产业链已实施8个科研项目,总投资141.5亿元,已入驻29家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,累计选育44个良种,授权23项发明专利。目前,全省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%。

育种攻关靠科研大院,农技服务有科技小院。

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的大田里,禹州小麦科技小院的师生正在开展“助春耕”活动。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生胡雪铃举着手里的杂草向农民讲解:“初春,小麦较小,杂草快速生长,会和小麦争夺营养物质,要及时打除草剂。”

驻村10年来,禹州小麦科技小院师生通过农技培训、田间出诊等,帮助农民掌握实用的农业技术。种粮大户李文涛说,去年,他种的200多亩小麦叶尖发黄,尖部扭曲、卷起,“幸亏科技小院诊断是早春冻害,建议赶紧打药,这才保住丰产。”

春耕时节,河南依托已建成的60个科技小院,将高校师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,提升科技直接服务种田能力。农业部门组织1.3万名农技人员,深入田间地头,指导农户开展田间管理,为小麦稳产增产夯实基础。

提供优惠政策,加快人才培训

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

邓州市构林镇沈马岗村207国道边,占地20亩的仓库、晒场和22米高的烘干塔,进入最后调试。

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习总书记强调‘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’,让我们干劲倍增。”邓州市穰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总支书记张家本说,在当地政府部门关心支持下,他们仅用2天便完成烘干塔建设用地审批手续,之后又获得200万元项目补贴、300万元优惠利率贷款,“烘干塔建成后日处理能力达540吨,麦收后可及时烘干、入库,保证粮食品质。”

目前,穰原合作社有130多名社员,流转、托管3000多亩土地,统一购入良种化肥、统一管理,年产1700多吨粮食,直供多家面粉企业等,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。

邓州市有253万亩耕地,培育834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,农业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。全市设立近270家专业化农业托管服务经营主体。

河南首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里,一排排大型拖拉机、播种机,引人注目。

“公司享受农机购置补贴,购置400多台套大型农用机械,可以提供从种到收全程服务。换句话说,一亩地一年支付350元农机服务费,农民不用动手,就能种地。”公司负责人沈兴新说。

沈兴新点开手机,轻触小程序。数字化工作台上,清晰显示客户管理、工单管理、项目验收等功能。打开一个工单,河南柘城县一处麦田刚完成植保。托管负责人姓名、机械操作师姓名、施工时间、结束时间、车辆情况,一一可见。“通过数字化管理,保证服务时效、质量。”

目前,首邑公司以托管和半托管的方式,种植4个省区市的60多万亩耕地,年营业收入上亿元。“计划将业务向四川、新疆、湖南、河北等省区推广,不断深挖现有服务资源,预计今年营收将突破2亿元。”沈兴新说。

河南省采取项目资金补贴、提供优惠贷款和技能培训的方式,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。今年,计划将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别发展到20万家、27万家、13万家。(本报记者 马跃峰 毕京津)

来源:人民日报


<上一篇:中国经济开局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下一篇:五个一百: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拼搏绘就向上中国>
0.069

联系我们
展开
  • 微信扫码咨询
  •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
  • QQ客服
  •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
  •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
  •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