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春走基层|“元古堆就像‘小兰州’!”
 日期:2023-01-14   浏览:1756   来源:南京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-官方网站  返回列表

农历小年前,高山下的元古堆喜气洋洋。

火红的灯笼,将村口青砖衬砌的小桥扮作喜庆的彩门;一串串彩灯挂在树上,把通往村组的硬化路变成“红飘带”。循着歌舞声,记者来到村民广场,村里的土味春晚正在彩排。

坐落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元古堆,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的小山村,曾经“苦瘠甲天下”。全村469户1890多人,散居在平均海拔2440米、方圆12.4平方公里的山区。

新春走基层|“元古堆就像‘小兰州’!”

? 这是1月10日在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拍摄的灯笼彩门。新华社记者范培珅 摄

十年前,这里还是一条出门两脚泥、特产运不出的烂泥沟,群众吃水困难。2012年,全村贫困发生率57%,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多元。

2013年2月3日,习总书记绕过九曲十八弯,来到元古堆村,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。总书记强调,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”,“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,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,找准发展路子、苦干实干,早日改变贫困面貌”。

总书记的谆谆嘱托,激励着全村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。经过脱贫攻坚的洗礼、乡村振兴的接续,元古堆已脱胎换骨。

新春走基层|“元古堆就像‘小兰州’!”

?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。上图为2023年1月10日拍摄的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景象(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);下图为2013年3月拍摄的脱贫前元古堆村的一处民居(资料图片)。

从广场环顾四周,村小学、敬老院和村委会三栋白色小楼呈“品”字形排列。昔日荒坡上,中药材加工厂、超市、农家乐依次排列,仿佛山村CBD。

早上10点多,彩排拉开帷幕,广场人声喧闹。小吃档、烧烤摊也赶来凑热闹。

新春走基层|“元古堆就像‘小兰州’!”

1月10日,在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村民广场,村民进行土味春晚节目彩排。新华社记者范培珅 摄

21岁的韩丽军是村里春晚的7名大学生主持人之一,一会儿报幕,一会儿领舞,忙得不亦乐乎。她说,自从2014年村民广场建成,村里的文化活动就兴盛起来。春晚的前身是正月文化艺术节,已办好几届,成了新年俗。

说起新年俗,一旁的人打开话匣。有的说,妇女们学会的第一支舞是孩子们教的小学生健美操。有的说,现在大家会跳的舞可多了,有民族舞、广场舞、街舞,这次村里人报名排演了17个节目。

新春走基层|“元古堆就像‘小兰州’!”

1月10日,在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,韩丽军(左)在春晚彩排前化妆。新华社记者马希平 摄

“过去村里人没有心思和时间耍。光挑一趟水就得两小时,去迟了只能舀到黄泥汤,喝一口都是土腥味。”韩丽军的爷爷韩生荣接过话茬,“自从引洮工程引水上山,大家的‘心病’治好了,也有精力唱歌跳舞了。”

韩家就在广场边。走进篱笆小院,拧开水龙头,清亮的水哗哗流出,抄起水瓢喝一口,清冽甘甜。

水通、路通、网通的巨变,不只带来淋浴器、小汽车、WIFI的普及,更让日子变美。下滩下社的黄郁春养了20多尾鱼,栽了37盆花。家里的月季、桂花都是网购的。

中午时分,黄郁春和前来彩排的熟人告别,便开上电瓶车回家。他说,这辆车也是网购的。下单不久,一辆满载电瓶车的卡车就送货到山下。

已当爷爷的黄郁春不仅是致富能人,也是网购达人。打开他的网购清单,从衣服、腊肉、梯子、打气筒,到春联、中国结,五花八门。前几天,家里杀了年猪,他还精挑细选了八斤半肉,快递给远在安徽合肥的二儿子黄吉平。

新春走基层|“元古堆就像‘小兰州’!”

? 1月10日,在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,黄郁春打理自家的鱼缸。新华社记者范培珅 摄

身为劳务经纪人,曾把30多名村民变成产业工人的黄吉平,最近又开了一家商务代办公司,忙得回不来。好在互联网把万山阻隔变成了近在咫尺。

黄家的院子内外都安装了摄像头。通过一款软件,黄吉平可以实时看见家园,望见乡愁。“有一次家里的猪跑出圈了,还是儿子跟我说的。”黄郁春说。

从黄家出来走上山,一路林木苍苍,偶有野鸡、野兔跑过。转过山梁,进了土城门社,家家户户的院里码着成捆的黄芪、当归。有三五个村民正互相打听药材收购行情。

曾玉成是村里的种植大户。但十年前,因为山路难行、家里没钱,他春天没钱下本,秋天没路出货,是一个被一尺泥、一分钱难倒的庄稼汉。

现在,他家当归摞成了堆,黄芪垒成了墙。院子整体加装“玻璃盖”,成了药材晾晒房。院里还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农业机械。

老曾不愿露富,但黝黑脸庞上的灿烂笑容道出了实情。他流转土地种了30亩百合、10亩当归、6亩党参、4亩黄芪,加上小麦、油菜等粮食作物,至少56亩,仅当归就能卖十多万元。

新春走基层|“元古堆就像‘小兰州’!”

1月10日,在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,曾玉成整理家中存放的中药材。新华社记者范培珅 摄

没有产业兴旺,就没有生活富足。在元古堆,土特产变成金疙瘩,庄稼汉变身职业农民,全村正从农耕向农旅转型。

从老曾家出来,翻过山梁,一路可见松林鹿苑、萌宠乐园、乡村会客厅,一片陡坡被改造成花海。村党支部书记董建新边走边说,等开春了,这儿要种万寿菊,那儿要种大蔓樱……

过去十年,村里尝试引进过数十种小产业,推广之前,董建新和村委会主任郭连兵带头“尝百草”,终于找到了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。令他们欣慰的是,2022年,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.4万余元。

再到广场时,已是下午5点多。排练仍在继续,“花儿”回荡上空。

“元古堆成旅游景点了,菊花牡丹栽满了。带动经济发展了,小康路上跑美了。”一位歌手唱道。

另一位唱答:“一把斧头四两钢,元古堆来了逛一趟。环境治理路宽敞,美丽乡村赛苏杭。”

新春走基层|“元古堆就像‘小兰州’!”

1月10日,在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村民广场,群众排练土味春晚。新华社记者范培珅 摄

不远处,村民们三五成群,在十年变迁摄影展板前找自己、认熟人、忆旧事。在元古堆村打工的西沟村村民朱爱芳说,这十年,元古堆老百姓经历的变化,大家不同程度都经历了。

“村里过去十年大变样,胜过以往几十年,元古堆就像‘小兰州’!”八旬老人朱桂英说。(记者向清凯、张钦、王博、范培珅、马希平)

来源:新华社


<上一篇:国家卫健委:三年来中国抗击新冠疫情为国际抗疫作出重要贡献下一篇:权威访谈·“强信心·抓落实”|以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——访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>
0.071

联系我们
展开
  • 微信扫码咨询
  •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
  • QQ客服
  •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
  •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
  •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