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造业工种上新,“人才之渴”待解
 日期:2022-12-09   浏览:1795   来源:南京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-官方网站  返回列表

阅读提示

近年来,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,一大批新职业蓬勃而起。但新工种的人才增长速度不及行业发展速度,劳动力市场呈现“供不应求”的局面。对此,业内人士建议,从改善人才发展环境、构建人才培养体系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缓解“人才之渴”。

“公司正处在扩张阶段,设备到位了,良‘匠’却难求。”作为芯片测试设备生产商,浙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对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需求较大,令培训总监黄楷然颇感无奈的是,虽然开出了万元以上的月薪,这个新工种仍面临“用工难”的尴尬。“以芯片测试应用和成品测试两个岗位为例,目前在岗40人,缺口有150人。”

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、激光设备安装调试员……近年来,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,一大批新职业蓬勃而起,并陆续获得“身份证”。农民工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,也纷纷成为新工种从业人员。但目前受限于多重因素,新工种的人才增长速度显然不及行业发展速度,劳动力市场呈现“供不应求”的局面。

重金难求“新工匠”

用软件勾勒电路图、在微米级元件上精雕细琢、对成品优良率锱铢必较……一枚芯片的层层蜕变,蕴含着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。去年3月,这一工种被人社部确立为“新职业”。黄楷然回忆称,从2017年开始,芯片行业热度骤增,集成电路领域“用工难”开始凸显。“无论是设计、生产还是测试,上下游企业都在招兵买马。”

《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(2019~2020年版)》显示,到2023年前后,全行业人才需求为76.65万人,人才缺口约为22万人。“薪酬也随之一路走高。以华东地区为例,新手工程师的工资在1万~1.5万元,熟练工可达到5万元以上。”黄楷然透露。

为了寻觅合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,在今年的“抢人大战”中,陕西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将见习期工资上调了40%,还提供了员工宿舍等福利。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鲁亚利告诉记者:“目前很难招到熟练工,新人进来,至少培养两三年才能挑大梁。”

如今,工业机器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汽车、电子电气、食品化工等制造业领域。数据显示,到2025年,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,保有量达180万台。

“传统单机生产模式下,一台机床就需要一位操作工,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后,通过操控工业机器人,一个人可以管理十几台机床。”鲁亚利表示,技术变革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,也对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,过去只要会装配工件就能上岗,现在不仅要掌握信息化、工业控制知识,还要会使用自动化编程软件和仿真软件。“用工量变少了,但招人更难了。”

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分析称,在今年公布的新版职业分类大典中,涌现了一批制造业新职业,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旺盛需求。然而在激光设备安装调试、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等诸多职业领域,人才紧缺问题制约了行业发展。

人才培养“慢半拍”

王霆认为,新工种的用工难题,一定程度上源于产学‘两张皮’,院校人才培养远离市场,结构性矛盾突出。黄楷然举例称,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,但直到2020年底,“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”才成为一级学科。一些本科和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,教师并非微电子科班出身。

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寇煦丰表示,最新的集成电路制程已经到了3纳米至5纳米,而部分教材里的晶体管仍为微米级(1微米=1000纳米),滞后现象较严重。

“由于设备昂贵,院校难以提供1:1还原的实训环境,教学更偏向于理论,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,另一方面使其对行业的认知存在偏差。”黄楷然说。

职业之“新”带来的另一重问题是,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。王霆说,不少职业虽然有了“身份证”,但在工作内容、能力要求等方面,相关部门缺乏系统研究,业内也未达成共识,更谈不上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。

福州高意集团党委书记王劲生告诉记者,在光学产业,激光设备安装调试员等新工种尚未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。“如果有了技能标准,我们便可以据此构建薪酬体系、晋升路径,能够极大提升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,有利于企业留住新工匠。”

记者发现,在人才供给本就不足的情况下,不少新工匠正在离开制造业。

“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噪音中工作,手上沾满飞屑和机油,机加工车间地面上,浮着一层铁沫,走一步就吸一口。”鲁亚利坦言,车间工作环境较差,同等收入下,一些工人宁可去送外卖:“由于对学习能力要求高,年轻人更能胜任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岗位,有时候刚刚培养到能够独立上手,人家却辞职了。”

多举措破解“用工荒”

“人才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,让新工匠不再迷茫。”王霆认为,一方面,政府要加强宣传、科普,推动形成崇尚技能、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,也为学生选择专业、职业时提供导向。另一方面,新职业技能标准的发布需要提速,为企业和院校指明人才培养方向。

王霆还表示,从短期看,企业可以通过“周日工程师”等柔性方式引进新工匠,充分共享人力资源,以缓解现阶段的“用工荒”。从长远计,要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,加强职业技能培训,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岗位操作说明书。

为了让集成电路人才更有方向和归属感,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了从“助理工程师”到“专家”的5级晋升机制,黄楷然告诉记者,公司对应届生有3~5年的中长期培养规划,形成了技术和管理双向发展通道。

这两年,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开始探索“校企合作”育人新模式。据鲁亚利介绍,企业已经与20多所职业院校达成深度合作。其中,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“订单班”,在宝鸡技师学院开展“现代学徒制”试点,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的人才培养前置,量身定制培养方案,提供实习实训场所,学生毕业后有望直接顶岗。

黄楷然建议,克服“产学脱节”,职业院校要兼顾“走出去”和“引进来”。既要派教师深入企业探访人才需求,合作开展科研课题;也要邀请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,为学生带来前沿项目经验。

最近,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正着手改善车间作业环境。鲁亚利如数家珍:“完善厂房内设施设备,更新装配加工工具,添置电子测量设备……国家越来越重视的同时,我们企业也要改善软硬件条件、减轻劳动强度,吸引更多新工匠入行。”

陈曦

来源:工人日报


<上一篇:核酸检测如何优化居家监测如何进行—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热点问题下一篇:AI绘画野蛮生长现隐忧是“拼接”还是算法生成?>
0.058

联系我们
展开
  • 微信扫码咨询
  •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
  • QQ客服
  •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
  •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
  •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